焦点快报!大额存单,又抢疯了
大额存单,又抢疯了,存款,储户,理财产品,收入证明
2023-07-04“抢大额存单,难;抢高利率的大额存单,更是难于上青天。”
(资料图片)
湖南储户张小姐又一次看到手机里要抢的大额存单变灰以后,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
最近两个月,在存款利率密集下调的风声下,张小姐到处寻找利率高的大额存单产品。5月份,她前脚翻到小红书上有人转让微众银行利率3.8%产品的消息,后脚下载App,往卡里转好钱,刚准备下单的时候没了。
她随后降低了利率要求到3.35%,但断断续续蹲守了一个多月都一无所获。
北京储户王先生可没有这样的“奢望”。“我都不要求利率有多高,我只求能买到就不错了。”据他描述,前几天,他顶着大太阳挨着问了家门口的几家银行网点,“没有一家有大额存单的。”
「市界」调查发现,曾一度“消停”的大额存单,近日再度遭到疯抢。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地方小银行,储户线下能买到就是赚到。而在线上App,银行要么无在售产品大额存单,要么售罄,也有的是在点进产品时,却被告知无法购买或者需要排队。
这让急于锁定高利率的投资者们,陷入焦虑。
大额存单,且买且珍惜
6月27日、28日,「市界」调查了十余家银行的大额存单后发现,国有大行中,收益超过3%的大额存单已经成为过去时。
工商银行的几款3年期2.9%的大额存单产品中,有的直接显示售罄,有的则设置了购买门槛,仅面向“自成为我行客户之日起6个月内新客户销售”。
中国银行虽有3年期2.9%和5年期2.95%的大额存单产品,但客服称只面向某些城市个别网点的“特定客户”销售;农业银行现有大额存单最高利率是3年期2.90%;邮储银行最高利率为1年期2.05%。
此外,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App均无在售大额存单。
部分主流股份行中,中信银行无在售大额存单;渤海银行3年期、5年期的3.3%利率产品无剩余额度,其次就是2年期的2.7%利率;招商银行最高利率是3年期2.90%;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最高利率是2年期2.6%。
平安银行3年期3.1%产品售罄,2年期利率2.6%的产品额度尚充裕,但产品页面末尾写道,“由于上月大额存单认购火爆,您的认购申请需要排队处理,在排队认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售罄的情况。”
浦发银行3年期3.15%的几款大额存单均明确注明了购买条件,20万元起存系新客专享,50万元起存仅限昆明分行,200万元起存仅限南京分行。
光大银行的3年期20万起存利率3.15%产品、100万起存利率3.18%产品,也一直处于“售罄”状态,1年期和2年期利率分别为2.68%和2.18%。
在「市界」线下走访的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两家城商行中,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大额存单产品,“不是抢不抢的问题,是根本没有额度。”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称。
为了防止客户流失,他们还会刻意回避大额存单的咨询,直接推荐中长期定期存款产品,比如江苏银行客户经理称,“手头资金够足的话,你可以考虑我们的3年期定存,存30万利率能达到3.4%,和大额存单没什么区别,只不过不能转让。”
事实上,大额存单卖爆的现象,在5月份时就已经上演。有杭州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,该银行获批的5000万元大额存单额度3分钟抢光,“激烈程度堪比抢火车票。”
“这么说吧,但凡大型银行20万元起存,利率超过3%的大额存单,都是值得下手的,且买且珍惜。”一位理财经理在朋友圈写道。
他还贴出一段自己与客户的对话截图,截图显示,该客户三年前买的4.18%大额存单到期了,要求续上同等利率的产品,该理财经理无奈地回复称,“宏观政策调整利率,已经没有那个水平的利率了,现在的我只能给你存个3.4%的定期。”
大额存单一般都有转让功能,前文提到的张小姐也曾去银行转让区域“捡漏”,但这也要拼手速,容不得半点犹豫。在招商银行App,「市界」27日看到有人转让3.15%的产品,6月28日则不见了踪影,其余转让的存单利率最高只有3%。
▲(招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大额存单转让专区同样火爆。图源/各银行App)
有储户6月13日“逮”到微众银行的客户一下子抛售六款大额存单,利率从3.3%到3.35%不等,不到5分钟就被抢空了。
用户疯抢,银行紧捂
理财分析师yoyo认为,“大额存单紧缺,充分说明了广大投资者对高利率的向往,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下风险偏好走低的体现。”
yoyo介绍道,“大家都眼看着利率一点点降,现在国有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统统降到了2.5%,个别股份行能达到2.8%。连一向被认为最坚不可摧的储蓄国债也未能幸免,2022年利率经历了3次下调,而今年6月10日发行的国债只有2.95%,跌破3%大关。”
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,大额存单除了利息高之外,也具有灵活优势,在到期之前,它可以部分提前支取,剩余未支取的依旧按既有利率计息。如果实在有资金需求又不想损失利息,用户也可以选择转让出去。
总体来看,大额存单集高息、流动性、锁利率的作用于一身,是很好的打底资产配置产品。
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、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,存款利率下调之后,大额存单的优势更加凸显,由此形成了大额存单供不应求,大受追捧的局面。
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,今年一季度,金融机构发行大额存单总量为5.5万亿元,同比多增1.1万亿元,是2015年大额存单上线以来季度最高发行量。横向对比往年同期,2017年以来,一季度大额存单发行总量在1.57万亿~4.5万亿元之间。
除居民外,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大手笔购入大额存单。东鹏饮料6月15日发布公告称,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,增加公司收益,公司及其子公司拟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8.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,其中4亿元用于投资保本保收益型大额存单。
一周后,宁德时代发布公告,拟使用不超过人民币78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,拟投资的产品为大额存单,持有期限不超过12个月。
显而易见,无论是个人和企业,对大额存单的需求都在强势增长,但为什么银行不敞开了供应大额存单呢?
首先是额度问题,银行客户经理给出了“没有额度”的理由,有它的产生背景。
按照《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》,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年度发行计划。如需调整年度发行计划,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备案。
杨海平告诉「市界」,商业银行是否发行大额存单这一主动负债产品,以及发行规模、存单期限,受全行各项存款增长情况、期限结构、信贷资金需求等因素影响。“现阶段,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增长相对较快,信贷有效需求相对不足。资产负债管理对大额存单依赖程度有限。”
通俗地说,银行存款多了,对大额存单的渴望没那么强了。北京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向「市界」坦言,自己所在银行2月份就完成一季度的存款目标了。
yoyo进一步阐述,站在大中型银行的角度,大额存单的增加反而意味着银行成本的增加,毕竟贷款利率持续走低,银行还“高额揽储”,势必会拉低息差,这对银行显然不利。
数据显示,银行已经在控制大额存单发行量。今年2月春节前后,大额存单发行数量为694只;5月,大额存单发行数量为490只,较2月减少200多只,较4月也少了100多只,环比下降15.22%。
并且一些银行自6月以来下调了大额存单利率,另外限制了大额存单的转让自由度。像农业银行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大额存单目前均不可转让。
邮储银行6个月利率为1.8%的大额存单,注明是“进阶专属”。该行客服解释,进阶客户是指上个月在我行个人综合资产(月日均)45万-50万元的客户。
哪里还有高利率产品?
值得一提的是,与大中型银行相反,不少民营银行,以及个别中外合资银行,高调利用大额存单揽储,它们的利率也要高出许多,最高超过4%。
厦门国际银行3年期利率为3.35%,目前可购买;新网银行5年期利率为3.85%,可购买;百信银行3年期3.35%,5年期3.70%均可每日限额抢购;蓝海银行3年期利率为3.45%,显示已售罄,转让区有三款利率超过3.45%的产品。
▲(从左至右依次为厦门国际银行、新网银行、百信银行大额存单产品。图源/各银行App)
此前,微众银行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年化利率超过4%。虽然现在已无该产品,不过在转让区域,不停闪烁新存单转让成功的通知,折算后的转让利率大多在3.3%~3.7%之间。
与此同时,部分城商行也在用存大额存单送礼品的方式,鼓励用户购买。例如,有山东用户在威海银行存了100万元,获赠了60斤金龙鱼花生油。
至于为何这些民营银行和城商行对大额存单接纳度,要远高于大型银行?
在杨海平看来,二者出现利率差完全正常,“这正是双方在存款市场上的地位、市场影响力和流动性溢价的综合反映。”
yoyo也称,一直以来,民营银行的品牌力和口碑力远比不上大型银行,吸收存款的渠道没有大型银行宽,可以说,它们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渴望吸收更多资金的状态。在大型银行吸收存款意愿不强的情况下,这些银行适度依靠高利率来“促销”,很容易理解。
从一些受访储户的反映也不难看出,他们对小型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并不高,即便利率再高,也不敢轻易将大额的储蓄放置其中。遇到这种储户,客户经理也只能以“少存点,风险小”为由,打消他们的顾虑。
既然大额存单“一单难求”,那么,还有哪些投资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额存单的“替代品”?
据了解,个人养老金专属存款、银行基金类理财产品、增额寿险、年金寿险都在银行业务员向客户推荐的次要选项中。
某股份行理财顾问向「市界」表示,预定利率3.5%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已经进入下架倒计时,建议抓紧办理。
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则建议,大额存单更适合中老年人或投资小白,年轻人还是可以买买基金,债券市场也可适度参与。
资深银行从业者、“借借财经技巧”公众号主理人胡鑫认为,从目前来看,能够替代三年期限的大额存单的产品很少。“保险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存续时间很长,流动性方面不如大额存单。几乎没有风险的货币基金,目前收益是2%左右,在收益上又不能与三年期利率3%的大额存单匹敌。”
另外还有业内人士给出的观点是,多元化资产配置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马吟辰指出,面对利率持续下行,比较保守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建立一个由收益较为稳健的理财作为“压舱石”,另外适当配置一些权益类产品,或黄金等贵金属产品,以获取合理可观的收益,并降低资产组合的波动风险。
总之,“投资者不能只盯着存款利率,应该将视野更多朝着理财一面。”yoyo最后称,“每个人都要思考如何将手里的资金分成多个部分,选择能最大化利益的工具。光指望存款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低利率时代。”
作者 | 陈畅
编辑 | 孙月
运营 | 刘珊